嘉宾建言“文都” 探讨如何传世传承传播传扬
-
东南网12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陈冷冷 陈丽娟 黄谨 文/图)上周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言献策座谈会在泉州市区源和堂1916文化创意园顺利举办。这意味着,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历时4个多月,精心包装120多个版面,先后展开“文化大擂台”、“三城大视野”、“文都大平台”等三个阶段详细报道的“东亚文化之都·醉美光明城”大型策划,圆满收官。座谈会持续了近3个小时,10多位专家来宾高屋建瓴,围绕四个文化类主题“传世”、“传承”、“传播”、“传扬”,阐述了各具价值的观点。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兼顾传统与现代,充分利用时代元素。比如,古城复兴改造,需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保护和利用才能长久;传统文艺,除了继承基础外,还应追求创新,包容新文化;文化,还应借助有实力的企业家和艺术大师的力量,才能推介到更远的地方。策划收官之后,我们仍然诚恳地希望市民网友、各界人士与我们保持互动,积极建言献策,只要您对文都建设有好点子、好创意,就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讲出来。我们将把您的真知灼见及时反馈给“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2014年泉州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传世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而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其外观,是一座城市维系长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形象可以传世,并带来资源,聚集人才,提升品位。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魅力的源泉,而这种建设的本身就是文化建设。
“海交馆的陈列如今还是20年前的样子……我们的传统文化突出,但时代元素展示还比较缺乏。”——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条沯泉州市书协赴韩国光州举办中日韩三国书法联展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正在建设亚洲文化殿堂,以及持续不断地举办一些艺术类年展。这不仅为当地带来旅游观光等经济好处,还为市民带来了文化上的受惠,当地市民的文化观念和视野都是不同的。相较之下,泉州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尽管明年计划举办100多场文化活动,但我想知道,我们将以怎样的设施来迎接海内外的观众呢?文化基础设施需要不断维护甚至更新,比如,海交馆的陈列如今还是20年前的样子,侧面反映出我们对文化还不够重视。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兼顾传统与现代,我们的传统文化突出,但时代元素展示还比较缺乏。
“古城发展可以成为第三产业的突破口……引入动态的非遗展示和文化业态,为古城居民带来实惠。”——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泉州这座城市能在评选“东亚文化之都”时胜出,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一些古老的文化能真正地存活下来,拿得出去,并展示给人看。2009年,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做关于泉州古城开发与利用的课题,并作为市政协提案递交给市政府。这次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我认为可以给泉州的古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给区域产业升级带来价值,古城发展可以成为第三产业的突破口。比如,西安进行旅游开发,把老街区划圈保护起来,门票卖到160元。古城保护要有利用,光保护没有利用,大家没有动力;光利用没有保护,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泉州可以西街片区为突破口,营造一个观光区域,引入动态的非遗展示和文化业态,为古城居民带来实惠。
“支持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出台相应审批、扶持办法,更有助于推动对民居大厝的保护与传世。”——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苗圃政府要“发力”,也要“给力”。泉州获得“东亚文化之都”殊荣后,政府“发力”兑现承诺,主要体现在抓好项目建设、开展系列活动。同时,也要“给力”,进一步出台一些政策,支持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激发和保护民间参与文都建设的积极性,比如,为旅游业配套,应特别关注和推动古城民宿的发展。民宿是文、商、旅结合的载体,是展现文化之都闽南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文化利民惠民、调动群众参与古城复兴建设积极性的双赢举措。如果能根据闽南古民居古大厝的建筑特点,出台相应审批、扶持办法,更有助于推动对民居大厝的保护与传世。
“复建东海石头古街。那是真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建一条仿宋元古街,重现海丝起点盛况。”——丰泽区文体局副局长郑剑文文化遗产一旦成为废墟、成为碎片,“东亚文化之都”的光环将黯然失色。在古城保护方面,我提几点建议。比如,重现泉州古十八景之“小山丛竹”、“双塔凌空”、“笋江月色”、“东湖荷香”、“凤山春晓”等。泉州少林寺前有一片旷野,就是泉州古景之“凤山春晓”,那里曾有一条古官道通往福州,官道上有200多座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古牌坊。再比如,修复南安文庙,就在见龙亭小区旁边。南安文庙建于宋靖康年间,尽管现在主体建筑物大部分已坍塌,但从幸存的几方碑记及精美石雕龙砫,仍可看出其宏伟的建筑格局与规模。“前有丰州,后有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不能忽略南安文庙。再举两个例子。比如,重建招贤院。遗址就在北峰潘山,现在的万科房地产楼盘。那是元初王审邽所建的大型书院,泉州的文脉始于那里,建议继续进行考古挖掘,如能重建,则可重现海滨邹鲁遗风。还有,复建东海石头古街。石头古街位于丰泽东海法石社区,晋江之畔,那是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一头连着美山古渡口,一端连着真武庙,见证了古刺桐港的兴衰。其间有许多古民居、古店铺,古庙宇,可以建一条仿宋元古街,重现海丝起点盛况。
“东亚文化之都这个称谓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代意义。应该形成有形资产,比如建设一座东亚文化之都主题公园。”——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林少川我想提出“五个一”工程。第一,筹备一个机构,比如“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促进会”,这是一个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机构,协助做好东亚文化之都的协调、联络、服务工作,加强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的联系。第二,有关部门应该组织联合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在泉州召开一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开言路。第三,梳理一条文化主线,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各显神通,形成作品,借助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展示出来。第四,打造一部“印象泉州”宣传片,可以邀请泉籍知名艺术家蔡国强介入,对接国际知名艺术家,并发挥本土文化创意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完成。第五,为泉州增添一个“永久纪念”。“东亚文化之都”这个称谓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代意义。应该形成有形资产,比如,建设一座“东亚文化之都主题公园”。
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种经过沉淀、积累才能形成的精神财富。一座伟大的城市,它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城市才能永远兴盛。
“泉州的戏曲可以采用‘三条腿’走路,一是保留经典剧场内演出,走传统的高雅路线;二是传承它的草根性,走向乡村的舞台;三是创新演出模式。”——泉州市作协副主席李建民传承不等于守旧。文化如果不能和商业结合、和时尚结合,这种文化是旧式的文化。现在,泉州一谈到文化,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各种传统戏剧、“五南”文化,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但我看到,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有30个候选人。有的从投资建筑业,转向投资文化,具有慧眼;还有剪纸结合产业模式,年收入达到80万美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著名的安徽黄梅戏,已经有公司在进行市场化运作。我认为泉州的戏曲可以采用“三条腿”走路,一是保留经典剧场内演出,走传统的高雅路线;二是传承它的草根性,走向乡村的舞台;三是创新演出模式,比如南音和交响结合,厦门在这方面已经尝到了一些甜头,我们可以借鉴参考。
“重要节庆可以结合泉州的文化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活动,这对文化传承会有很好的效果。”
——兆基光明城项目顾问、纽斯凯威(加拿大)国际顾问有限公司陈琰作为外来人,我对泉州的第一印象是南少林以及老城区那一片保存得比较完整的红砖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老城区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很热心地带着我看老房子。此外,你还会发现很多闽南人仍在坚持听南音,闽南有一套很优雅传统的茶道文化……你会感觉闽南文化有很好的生态基础,是活的东西。古老的艺术没有和现代结合,就没有办法真正传承下去。我觉得泉州可以打造节庆活动带动文化传承。比如,在中秋节、元宵节等重要节庆,可以结合泉州的文化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活动,这对文化传承会有很好的效果。节日里,人们穿上古老的服装、遵循古老的礼仪,让下一代去接受深奥的传统文化。
【官员视角】在“三个创新”上下工夫泉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荣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既表明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表明泉州市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到认可。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和发展的眼光,着力在创新上下工夫。一要创新传播模式。城市品牌塑造,有赖于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首先要突出城市个性化主题定位,彰显泉州城市特色和城市符号,主打最具活力、最富深刻内涵的城市名片。其次要与时俱进,优化城市宣传的手段和方式,借力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推介城市形象,提高泉州城市的影响力。二要创新商业模式。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第四产业”。把制造业与文化元素相融合,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把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催生新的业态,拓展系列衍生品,促进经济升级版。大力推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打造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中介,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民俗街区,整合文化宗教旅游资源,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大师经济”,积极推进石雕、木雕、根雕、陶瓷工艺、树脂工艺、藤铁工艺等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三要创新投入模式。制定泉州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大力引进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引导和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原文链接:http://qz.fjsen.com/2013-12/31/content_13251129.htm
来源:东南网
日期:2013年12月31日
